在当代,一些社交媒体的弄潮儿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然而,社交媒体却使更多的人在现实日常感到了孤独,特别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据英美等国的多项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随着下成长的年轻一代不乏互联网社交达人,但更多的人却不喜欢出家门,缺少社交能力,有些甚至“不敢接电话或应门”。
19岁的英国女孩伊娃·麦克唐纳曾过度沉迷社交媒体,以至于没办法在现实日常结识新的朋友。她对《每天邮报》记者表示,“我的社交能力非常差,因此故意把自己和别的人隔离起来,如此就不必与其他人交流。我甚至从不接听电话或应答门铃,由于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大家在知道我之前会对我评头论足。”
在英国,类似伊娃如此的患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还不是少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职员对1000名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60%的人有孤独感,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感觉自己在朋友中不受青睐,甚至有5%的人说,放学后从未与小伙伴一块玩耍。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女孩的孤独感比男孩愈加强烈。
负责这项调查的国王学院教授珍妮弗·劳表示,青少年的孤独感可能随着着焦虑和抑郁,妨碍日常社交技能的进步。而社交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起着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但却很难教授,只能在青少年时期自然而然地掌握。而该调查的委托方,英国国民信托首席实行官迈克尔·莱纳斯觉得,这一结果揭露了英国年轻一代的孤独程度和社交的缺少,将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幸福和英国将来经济的进步。
除此之外,英国学术期刊 《性格与个体差异》 的一篇论文觉得,因为社交媒体用户不太可能对自己行为和周围世界进行深思,因此容易培养如自恋、缺少安全感、强迫症等负面人格。
现在伊娃正在同意练习以重建与人交往的信心。她说,将来想考入音乐学院学习,成为一名歌手。
不止在英国,青少年因过度用社交媒体致使社交障碍乃至抑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报告称,社交互联网事实上“破坏”了青年的幸福感。在日本、中国,类似的报道也数不胜数。
其实,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在申请登录社交互联网前,需要获得父母赞同。现在,美国几乎所有主流社交媒体服务限定的最小年龄都为13岁。
欧盟则试图颁布愈加严格的法律。去年底,欧盟颁布新的数据保护法草案,规定只有满16岁的青少年才能自由用社交媒体、邮件等服务,低于这个年龄的需要在获得爸爸妈妈赞同后才能上网。但这一建议立刻遭到了维护青少年利益团体的反对,理由是“13岁到16岁的青少年早已习惯用社交媒体”。除此之外,一些互联网巨头也游说反对。据了解,该法案的最后文本可能在2016年年中问世,并要等到2018年才大概成为欧盟成员国各国的法律。
无论法律怎么样规定,但在实质日常,因为社交媒体这样强大,智能手机这样便捷,不少青少年比较容易在爸爸妈妈的视线以外上网。因此,更要紧的是好习惯的培养。